其他文章/不再维护

基于文本概率统计的大语言模型为什么会产生出理解能力?

基于文本概率统计的大语言模型(如GPT系列)会产生出理解能力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释:

1. 大规模的数据训练

大语言模型在训练时使用了大量的文本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各种领域的知识和语言模式。通过在这些数据上进行训练,模型学会了捕捉语言中的复杂模式和关系。这种大量数据的训练使得模型能够在生成文本时考虑到上下文和语境,从而产生出看似“理解”了内容的表现。

2. 复杂的模型结构

现代的大语言模型(如GPT-3和GPT-4)使用了数十亿甚至上千亿的参数。这些参数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如Transformer架构)进行训练,能够学习到语言中的高维特征和复杂的关联关系。Transformer架构特别擅长处理序列数据,并通过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捕捉到序列中的长程依赖关系,这对于理解语言中的上下文和语义非常重要。

3. 统计概率与语义理解的关联

虽然大语言模型的基础是统计概率,但通过大量的训练数据和复杂的模型结构,它们能够学会预测下一个单词或短语的概率。这种预测不仅仅是简单的概率计算,而是包含了对语言结构、语义、语境等多方面的理解。例如,当模型生成一个句子时,它需要“理解”前面的上下文以预测出合适的下一个词或短语。

4. 模拟人的语言处理

人类的语言理解能力也是通过大量的语言接触和学习逐渐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大语言模型模拟了这种学习过程。虽然模型本质上是通过概率计算来生成语言,但其训练过程类似于人类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和理解语言的过程。模型在不断优化自身预测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语言的“理解”。

5. 语境和知识整合

大语言模型能够在生成文本时综合考虑多个层次的信息,包括句子的结构、语境中的关键词、相关的知识背景等。这使得它们在回答问题、生成文本等任务中能够表现出较强的理解能力。例如,当模型回答一个关于历史事件的问题时,它不仅仅是在匹配关键词,而是综合考虑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上下文信息。

总结

尽管大语言模型的基础是统计概率计算,但通过大规模的数据训练、复杂的模型结构以及对语言模式的深度学习,它们能够展现出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真正的理解,而是通过复杂的概率计算和模式匹配,实现了对语言的高度模拟,从而让人感觉到它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说明:以上由 AI 生成,使用的模型为 GPT-4o 。

博主补充:“理解能力”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词汇。如果按“费曼学习法”作为判断,那么能够单独复述出来就表示理解了。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的,推荐观看:

大语言模型的基础理解能力,也就是复述的能力或者学术裁缝的能力,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因为按文本的概率,加上一定的随机程度,是很自然可以创造出可过传统查重的新文本(不一定能过 AI 查重)。

而大语言模型的深层次理解能力却很难让人“理解”,生成的文本似乎不再是统计的结果,但这很可能是人的错觉。根据以上 AI 的说明,这种错觉是来源于大规模数据的训练,以及足够大、足够深、足够复杂的模型结构,从而能够生成出综合各方面知识、有比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具有创造性的文本。其实,人类对某个专业领域的理解也是从模仿、当学术裁缝、阅读大量文献、做大量实验开始的。

大语言模型具有神奇的理解能力,这是基于喂养的海量的文本数据,但如果只是喂养“磁铁会相互吸引和排斥”等之类的现象数据,大语言模型似乎是很难推断出“四种基本作用力”的结论。这种“理解能力”是需要严格的数学推导、复杂的一步步数值计算,或者做大量的真实实验,不是靠道听途说,或者强记忆力、强分析能力所能给出的。这种基于数学结构、数值算法、实验数据的理解能力,本篇称为“超理解能力”,由于存在特征维度的指数增加,似乎是大规模统计无法跨越的鸿沟。

值得说明和思考的是:通过大量刷题所产生的数学推导和代码书写的能力,似乎不在“超理解能力”的范围内,有点应试教育和作弊的嫌疑了,但该方法确实对现有的知识可以有更深入的掌握和理解,能够产生接近于“超理解能力”的效果。该方法的发展路线是清晰的,潜力比较大,而且很有可能就是大语言模型的天花板,“小镇做题家”不容小觑。

更多阅读:多智能体协作是否会产生新的智能?

148 次浏览

【说明:本站主要是个人的一些笔记和代码分享,内容可能会不定期修改。为了使全网显示的始终是最新版本,这里的文章未经同意请勿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anjihuan.com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Captcha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