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1.0为可读(read),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一阶段,例如各类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
- Web2.0为可读+可写(read+write),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二阶段,例如各类互动平台:博客、微博、哔哩哔哩、抖音;
- Web3.0为可读+可写+拥有(read+write+own),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以上是Web3.0目前的一般定义,但Web3.0的具体形态还不是完全清楚。网上关于Web3.0有很多观点,大部分是说要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从而把数据的所有权归还给用户。有看到好多这方面的文章,尤其是互联网人以及所谓投资人的描述,总觉得哪里有问题。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
个人觉得区块链不是Web3.0的重点,区块链只能解决少量数据资产的拥有问题,并且一旦上传,数据也无法彻底删除。另外区块链还有效率低、资源消耗大、不受监管等问题。
Web3.0真正的技术重点应该是免费的云服务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开源软件框架,相当于每个人都是Web1.0的主体。这有点像独立博客,但数据格式不局限于博客,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数据,包括长文字、短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这也有点像个人网盘,但又不限于文件储存,还应该有数据库以及各类服务,同时也有数据公开和推送等功能。监管则可以通过保留一定时间的历史数据来完成。
此外,Web3.0也要保留Web2.0的数据推送和智能推荐的机制,把各个数据孤岛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商业价值。这类似于RSS,但智能推荐还是需要由各个大平台来完成。
把受监管的免费服务器发放给用户,数据的所有权也就完成了交接,其实不用管数据是否是中心化的还是非中心化的。服务器商可通过额外的储存和流量来完成收支平衡,另外服务器商也可以建立数据推送的平台,有了一定的用户和数据,从而倒逼其他各个平台从服务器接口获取数据。这种生态一旦建立,免费的个人数据获取便会慢慢地转移到个人数据的采购,尤其是优质的内容和吸引流量的内容。
以上方案最终可以实现:
- 用户数据的所有权归还给用户。
- 用户创作的内容不需要在各个平台上发布,只需要一键把消息推送到各个平台,同时数据还是只保留在个人的服务器上。
- 打破各个平台之间的数据封闭。
- 促进用户做出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
个人认为目前主流服务器商或央企国企可以通过免费服务器、完善的开源数据储存架构和服务、把数据所有权交给用户等方式,把用户争夺过来,这似乎可以碾压基于Web2.0的所有大型互联网平台了。
写完本篇后,在知乎看到两篇观点差不多的文章:我认为 web3 是什么(大白话 web3)、Web 3.0 不需要区块链。此外,在寇享也有一个稍微客观介绍和评价区块链的学术视频:从区块链到元宇宙。
【说明:本站主要是个人的一些笔记和代码分享,内容可能会不定期修改。为了使全网显示的始终是最新版本,这里的文章未经同意请勿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anjihuan.com】